X.25、FR(帧中继)和 ATM 在通信中都是虚电路(对比区别)
X.25、FR(帧中继)和 ATM 都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史上重要的广域网(WAN)数据交换技术。它们代表了在 TCP/IP 一统天下之前,电信行业为连接远程网络、传输数据所做的不同技术路径的探索。
下面我为您逐一详细解释。
1. X.25
X.25 是一种诞生于 1970年代 的早期分组交换广域网协议。
- 核心思想:在不可靠的模拟电话网络上,通过严格的差错控制来提供可靠的虚电路连接。
- 工作方式:
- 分组交换:将数据分割成一个个小“分组”(Packet)进行传输。
- 虚电路:在通信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路径(虚电路),所有分组都按顺序沿这条路径传输,保证顺序。
- 层层检错重传:它在 OSI 模型的下三层(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)都进行了严格的差错校验。每个节点收到数据后都必须进行确认,一旦发现错误就立即要求重传。这使得它在当时质量很差的铜缆网络上非常可靠。
- 比喻:就像一封重要的挂号信,每经过一个邮局都要签字确认,确保万无一失,但速度很慢。
- 主要缺点:速度慢,延迟高。因为每个节点都要进行繁琐的差错控制,开销巨大。
- 历史地位:它是第一个广泛应用的公共数据网络标准,为后来的技术奠定了基础,但现在已被完全淘汰。
2. FR (Frame Relay) – 帧中继
帧中继 可以看作是 X.25 的“高效升级版”,诞生于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。
- 核心思想:随着传输介质(光纤)越来越可靠,错误率极低,不再需要像 X.25 那样在每个节点都进行差错控制。帧中继简化了差错控制流程,将数据以“帧”为单位进行高速交换。
- 工作方式:
- 它只在 OSI 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上运行。
- 它检测到错误帧后直接丢弃,而不在中间节点负责重传。重传任务由通信两端(用户设备)的更高层协议(如TCP)来完成。
- 它提供了 PVC(永久虚电路) 和 SVC(交换虚电路)。
- 比喻:就像发送一批普通快递。快递中转站只负责以最快速度分拣和转发包裹,如果某个包裹破损了就直接扔掉。寄件人和收件人自己发现没收到后,再重新寄一次。
- 主要优点:相比 X.25,速度更快、延迟更低、效率更高。
- 历史地位:在专线昂贵、IP VPN 尚未成熟的年代,帧中继是企业连接总部与分支机构局域网(LAN-to-LAN)的主流选择,后来逐渐被更便宜、更灵活的 IP VPN 所取代。
3. ATM (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) – 异步传输模式
ATM 是一种设计非常超前的技术,旨在打造一个集成的、面向连接的网络,可以同时高质量地传输语音、视频和数据。
- 核心思想:使用固定长度的、非常小的信元(Cell)进行交换。这是其最关键的特征。
- 工作方式:
- 固定信元:每个信元长度固定为 53 字节(5字节信元头 + 48字节载荷)。这种固定长度使得硬件交换速度极快,且延迟可预测且非常低(低抖动)。
- 面向连接:通信前必须建立一条虚路径(VP)和虚通道(VC)。
- 服务质量 (QoS):这是 ATM 的核心优势。它可以为不同的业务(如语音通话、视频会议、文件传输)提供精确的带宽、延迟和抖动保证。打网络电话时,语音信元可以优先于数据信元传输。
- 比喻:就像一条所有车辆大小和速度都完全一样的高速公路。交通调度极其高效,可以绝对保证急救车(语音/视频)优先、快速地通过,没有任何不确定性。
- 主要缺点:信元税:每个53字节的信元就有5字节的开销,传输效率相对较低;技术复杂,部署成本高昂。
- 历史地位:ATM 曾被认为是未来“信息高速公路”的基石,但由于其复杂性和成本,最终未能成为主流局域网技术。然而,它的设计思想(尤其是QoS)影响深远。其技术一度在电信运营商 backbone、DSL(ADSL)接入网等场景中有广泛应用。
总结与对比
特性 | X.25 | 帧中继 (FR) | ATM |
---|---|---|---|
时代 | 1970s | 1980s-1990s | 1990s-2000s |
设计目标 | 在不可靠线路上提供可靠性 | 在可靠线路上实现高效传输 | 集成服务(语音、视频、数据) |
传输单位 | 分组 (Packet) | 帧 (Frame) | 信元 (Cell),固定长度53字节 |
差错控制 | 层层检错,节点重传 | 只检错,节点丢弃,终端重传 | 主要依赖终端 |
速度/延迟 | 慢,高延迟 | 较快,较低延迟 | 极快,极低且稳定的延迟 |
关键优势 | 高可靠性 | 高效率,比专线便宜 | 强大的QoS(服务质量) |
现状 | 完全淘汰 | 基本淘汰,少数遗留系统 | 特定领域(如运营商网络),被IP/MPLS取代 |
最终的胜利者
这三种技术的最终命运,都是被 IP over Ethernet 技术所取代。通过不断提升硬件速度和引入像 MPLS 和 DiffServ 这样的技术,IP 网络在保持灵活性和低成本的同时,也逐步解决了服务质量(QoS)问题,从而一统天下。
简单来说,它们的故事是:从追求可靠的 X.25,发展到追求效率的 帧中继,再到追求完美服务质量(QoS)的 ATM,最终全部收敛于灵活、开放、成本极低的 IP 网络。